让和平永驻人间,让历史烛照未来
http://www.clskl.com 2016-01-11 08:39:35 【字号 大 中 小】
刘六符(1887-1911年),一名锋,字肩宇,毕业于福建法政学堂,1910年投入清军,宣传反清思想。次年4月26日抵香港,27日到广州参加起义(黄花岗之役),攻打两广督署冲出时被敌人包围,力尽被捕,从容就义。
清光绪年间,刘六符的父亲刘栻因生计艰辛流落到福州、连江等地以行医谋生。刘栻精岐黄,善六壬奇甲,曾中式贡生(秀才),携带妻儿在连江凤城西关外(今为凤城镇玉山村)“千里眼祠”旁赁屋居住,开了个青草药店兼诊所,因他医术精湛,尤擅把脉断症,村民称为“三个指先生”。刘六符自幼聪颖好学,家藏医书时常捧读,兼受刘栻耳濡目染,小小年纪,把脉诊病已稍有名气,人称“小三个指先生”。刘栻因流落他乡,怕刘六符等几个兄弟受人欺侮,便约请拳脚师傅教六符等练武健身。西关外恰有一周姓师傅(名字已失传),系江西省赣州府人氏,此公因事与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有牵连,从江西隐名埋姓潜居于此。周氏与刘栻一家系左邻右舍,且两人性情相同,豪爽重义,于是周氏便成了刘六符的拳脚启蒙师傅。周氏精通太极剑法,寓静于动,形意一体,舞起剑来,刚柔相济,入神之处在于神龙见首不见尾。刘六符经数年苦练后,武艺精进。1910年投清军,宣传反清思想。1911年4月26日到香港,次日前往广州参加广州起义,攻打两广督署时,被敌人包围,力尽被捕,从容就义。
他的后裔目前基本都在二刘村,这些亲属将联合出资在二刘村刘六符烈士的故居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堂叔投身革命,在1911年壮烈牺牲,年仅24岁。”刘永奇老人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画像说。像中的刘六符20岁出头,目光如炬,眼神里透着坚定。
刘永奇拿出家族《福州凤岗忠贤刘氏族谱》,其中记载,刘六符名为廷福,字友,又名肩宇。“当时,因为堂叔曾在连江生活过,加上牺牲者中多为连江人,所以堂叔被误认为也是连江人,现在的纪念碑上和史书上,都把堂叔的籍贯弄错了。”刘永奇说。
如何发现刘六符籍贯被写错了,要提起一件往事。刘永奇说,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二刘村村支书刘海官到广州出差,顺道去黄花岗72烈士纪念碑瞻仰,发现碑文上有个烈士叫刘六符,写着是连江人。
刘海官对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之前有人曾到二刘村,向他打听过这个人,刘海官知道二刘村也有个刘六符,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了,但是不是碑中所刻的刘六符,刘海官不敢确定。回到村里,刘海官跟他们提起此事,他们才知道刘六符被误认为连江人。后来,在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中,他们发现,刘六符的籍贯均被写成连江籍。
因为一些特殊因素,刘六符后裔当时未向有关部门提出更正。直至2011年,刘六符的后裔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刘永奇被邀请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2011年9月出版的《福建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中,终于看到刘六符的籍贯更正为长乐潭头二刘村,这让刘六符的后裔们深感欣慰。
为了纪念刘六符,刘永奇等后裔已将刘六符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刘六符故居前刘氏宗祠则云厅摆放了刘六符的画像以及有关史料,供后人瞻仰纪念。
刘永奇说,他们准备集体出资把刘六符的故居和则云厅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都能记住黄花岗起义那段历史和刘六符的英雄事迹,以培养后来者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