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塔之“三峰寺塔”
http://www.clskl.com 2014-07-09 15:56:01 【字号 大 中 小】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下西洋到塔顶察看太平港时,得知它是为昏君宋徽宗祝寿而建,甚是不悦,说赵佶乃昏君,被金人所俘丧身北国,遂在修缮该塔后改题塔名为“三峰塔”。
明弘治年间,长乐知县潘府又改题塔名为“雁塔”,在第一层的佛龛上方刻有双钩的“雁塔”二字。它位于南山之巅,故民间又称它为“南山塔”或“南山三峰塔”。
塔山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树林苍翠,草木葱茏、环境优美。塔、馆、亭、廊依山势而建,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峰塔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建筑,石构,高27.4米,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塔为大力士座,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底层的塔壁上浮雕着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画面。塔身八棱各刻一尊执械肃立的护法天王。各种浮雕造型生动风格古朴。塔身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檐角均饰有咧嘴龙头式斗拱,塔身内有台阶盘旋而上,直至顶层。
据《长乐县志》载,郑和下西洋中多次“奉施喜舍”修建该塔及塔旁的“三峰塔寺”。三峰塔是当年郑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庞大船队的了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在长乐南山塔东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宫”,为船队官员祈报和谢神之处。
三峰寺塔不仅造型雄伟美观,而且除塔刹之外全塔用石块叠造,结构坚牢稳固,此塔历经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三次地震,仍巍然屹立,代表了福建宋石塔登峰造极的水平。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三峰寺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又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