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长乐区社科联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姚广孝的祖籍地在福建长乐

http://www.clskl.com 2014-07-01 10:34:11 【字号

姚广孝(1335—1418年),法号道衍,是明永乐帝朱棣的谋士。宗教人物在中国政治史上极少扮演重要角色,而姚广孝以出家之身位极人臣,影响历史进程,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姚广孝这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曾向永乐帝朱棣提出了一个请求:在他圆寂之后葬于长乐寺。这个请求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和疑问,为什么姚广孝会想葬在长乐寺呢?本文试对这一疑问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与姚广孝相关的众多僧寺

姚广孝l4岁出家当和尚,到过不少的僧寺。根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相城小志》等史料记载,和姚广孝一生关系密切的僧寺众多,大概有:

1、妙智庵

姚广孝l4岁在吴县湘城妙智庵出家。妙智庵初名法华寺,是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宣和年间重建后定名为“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姚广孝晚年,目睹妙智庵的凄凉,捐资重建了寺院。

2、嵩山寺

姚广孝云游到嵩山寺挂单,碰巧遇上了元末著名的相面先生袁珙。袁珙一见姚广孝的容貌,惊为异相,称为“异僧”。姚广孝听后大喜,更坚定了入世建功的信念。这是他个人命运的一个转折。

3、庆寿寺

遇到朱棣之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姚广孝以主持身份住进庆寿寺。他经常出入燕王府,和朱棣密谈军国大事,成为了朱棣的心腹军师。明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于庆寿寺病逝。

4、法华寺

法华寺,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由姚广孝建,旧称姚广孝祠,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后改为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更名为汇通祠,现在为郭守敬纪念馆。

5、皇驾庵

皇驾庵位于江苏省吴县穹窿山。朱棣夺取帝位后,姚广孝功成身退,请封在穹窿山。姚广孝在此修了积翠庵,又名皇驾庵。

6、其他寺庙

因为姚广孝而被记入史料的僧寺还有:

天界寺——洪武八年(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

海云院——洪武九年(1376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辟一小室曰“莲花室”,“盖期当来极乐国中莲花生也”,从此他在海云院禅居四年之久。

然而让我们奇怪的是,姚广孝圆寂之后,留下的遗嘱中并没有要求葬于上述的任何一所寺庙,反而要求葬于此前不见于史册记载的长乐寺。

长乐寺?它在那里?它与姚广孝又有什么关系?

二、葬于长乐寺是为了纪念祖籍地福建长乐

因为姚广孝的归葬之地,引起了我们对“长乐寺”的兴趣。长乐寺在什么地方?究竟姚广孝和长乐寺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葬于长乐寺?

1、姚广孝生前和长乐寺没有关系

长乐寺位于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长乐寺村。翻阅《北京地方志》,我们得知:长乐寺,最初的记载始于金朝寿昌年间。长乐寺至今尚存,姚广孝墓塔位于寺庙东面,该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塔。

在长乐寺村的村北有明朝始建的两座太监墓,为王安和另一司礼太监的墓。该墓规模很大,墓地周围建有石墙,有高4,直径3的宝顶两座,基本保存完好。在《北京名胜古迹辞典》1989年版中,将这里的古迹编为条目【长乐寺、太监墓及围墙】,其条引《日下旧闻考》,作“长罗寺”,并将王安墓地一并称为“圣岗”。

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没有发现姚广孝生前和长乐寺有任何关系的记载。唯一的记载长乐寺村的史料,就是姚广孝圆寂后葬于长乐寺。

2、长乐寺和长乐市有没有联系?

因为“长乐寺”的寺名“长乐”,我们由此想到了一个地名,那就是福建省长乐市。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长乐历史悠久,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 年),长乐(399─401)十六国后燕慕容盛年号。县名屡次变更,直到后晋天福七年,复为闽县、长乐县,均属长乐府,此后长乐县名稳定下来,一直使用至今。

也就是说,在明朝,长乐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了。

而且根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1989年版这本书中的【长乐寺、太监墓及围墙】,其条引《日下旧闻考》,“长乐寺”作“长罗寺”。而“长罗”这个音,和“长乐”的本地语音几乎一模一样。

这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3、姚广孝的祖籍地是福建长乐

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记载姚广孝是江苏长洲人,但是姚广孝的祖辈是从哪里迁来的?他的族人现在什么地方?在史料中,没有任何的记载。然而,我们却在福建长乐的《姚氏族谱》里发现了姚广孝的详细家世。

长乐的《姚氏族谱》绍兴庚午年(1150年)始修,现存为民国二十年(1931)续手抄本。福建长乐姚氏文风兴盛,名人辈出。如姚氏第三代姚颖是宋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科状元,第七代姚勉宝佑元年(1253年)癸丑科状元。

《姚氏族谱》关于姚广孝家世、生平的记载相当详细,与其他史料的记载基本一致。族谱记载,状元姚勉之弟邦佐的四子即是姚广孝祖父。姚广孝的祖父姚义翁因夷乱华,嗜志不仁,游学江湖,寓居于南京、苏州、长州。姚广孝的父亲姚孟屿生二子,长子讳广仁,居浙江慈溪,次子讳广孝,为湘城妙智僧。

族谱还记载姚广孝下西洋回来后,“还诣祖祠,修整谱谍,同中贵新龙峰书院……”,这与长乐其他史料记载也是吻合的。

由此可见,姚广孝虽然出生于江苏长州,但他的祖籍地在福建长乐。那么,我们就很明确了,姚广孝之所以会归葬于长乐寺,正是因为这座寺庙的名字是“长乐”,可以寄托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三、姚广孝为什么不葬在福建长乐?

姚广孝对于家乡是这么思念和牵挂,那么姚广孝为家乡做过什么事情呢?他最后为什么葬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不选择葬在长乐?

1、姚广孝对长乐的历史影响

姚广孝虽然只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回过一次故乡,但无需置疑,姚广孝对长乐的影响深远。

第一: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永乐时期有一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情,这就郑和下西洋,而长乐正是郑和舟师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郑和是回回教徒,严格执行“一神教”的教规,但是他却欣然接受了姚广孝给他起的佛教名字“福吉祥”,更以福吉祥的名字刊刻佛教经典,分发到各个寺院。由此可见,姚广孝和郑和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当时,具备远航能力的人员众多(见福建集美学院收藏的《宁波海州平阳关矿流年表》),而独独选中了郑和作为下西洋的统帅,应是和姚广孝的推荐分不开。

因而郑和对下西洋的伺风港口的选择上,一定征求了姚广孝的意见,而姚广孝出于对故乡的偏爱,定会向其推荐长乐。否则中国沿海良港众多,单单福建省就有不少,而且当时长乐也才五万多的人口,为什么会选择在此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太平港呢?

甚至,姚广孝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一起来到了长乐,一起去了西洋,“事竣,诣阙复命”(详见长乐《姚氏族谱》)。

第二:对长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姚广孝的推动下,郑和下西洋最终选择在长乐伺风起航。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停留,补给物品和等候季风到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然后经五虎门出海。其组织规模相当庞大,船只多达千万余艘、最少也有48艘。随从人员从领导到民梢、余丁,最多时近三万人,少的话也有二万余人。郑和下西洋促使了长乐人对海外有了更多的了解,移民去南洋的人数逐渐增多,把国内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华文化带到了南洋各地,同时也引进番薯、玉米、花生、烟草、棉花、西红柿等农作物,带回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等异国特产,大大促进长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姚广孝还直接参与修建了长乐龙峰书院。龙峰书院坐落于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龙峰山上,为长乐最早书院之一,院祀朱熹和刘砥、刘砺三贤士。永乐九年(1411年),姚广孝“言念祖考道学传芳,与君兄弟履之、用之结契金兰,操觚染翰紫阳朱太子之门,遂创立岩屋,崇祀先师,以作高山之仰”(见长乐《姚氏族谱》),所以“同中贵(郑和)新龙峰书院”。书院一修好,长乐县城就传出“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的佳话。据史载,仅从永乐四年至宣德八年,长乐就出了11名进士、41名举人。现在龙峰书院还有人像石雕一座,因为年久风化严重,模样难辨,有人说它是郑和像,也有人说它就是姚广孝像。

姚广孝晚年还主持重修了《永乐大典》,其中参修的长乐人就占了6位。

2、姚广孝不葬在长乐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长乐寺”的寺名当中看出姚广孝对故乡长乐的思念,也发现姚广孝为故乡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为什么不葬在长乐呢?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害怕族人的不原谅

姚广孝帮助燕王起兵“靖难”,并最终夺取了皇位。然而他推翻的是一个正统的、深具民心基础的皇帝(建文帝),而长乐姚氏在宋朝科举的辉煌、姚广孝是状元后裔(1253年状元姚勉是其祖的伯父)的身份,以及姚氏家族世代所维护的正统观念,更让姚广孝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不能得到他族人、亲人、朋友的谅解。

根据明史及《姚氏族谱》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姚广孝往苏州赈灾,欲见其姐,而被拒;欲见其友王宾,也不见。这两件事加深了姚广孝的忧虑。永乐九年(1411年),姚广孝与郑和同下西洋回来后,特地前往族籍地长乐姚坑主持修谱,他要亲自把自己写入《姚氏族谱》中。

但姚氏族人依旧不肯原谅他,在族谱中,也采取曲笔的方式表达了族人对其的不满。比如姚氏族人故意将其的世系图接到下一代(表明他有愧于同代人,而不配与同一代的族人并列)。又比如姚氏族人虽然在祠堂中悬挂“荣国公”匾,但族人更多还是向后代子孙及来访的客人宣传状元公(姚颖和姚勉)的故事和历史功绩,而对姚广孝甚少提及。

第二:姚广孝对永乐帝朱棣没信心

《明史》记载,朱棣即位之后,姚广孝“论功第一”,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去世,永乐帝朱棣亲自给他撰写了神道碑碑文。生前被封极高官位,位极人臣,死后由皇帝亲自撰写碑文,从如此“待遇”中,可以看出姚广孝是永乐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姚广孝深深知道,永乐皇帝虽然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对于政敌,他会以血腥的手段打击,甚至残酷杀戮。

当初朱棣南下时,姚广孝对朱棣说:“城下之日,彼(方孝孺)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满口答应。但到后来,因为方孝孺不肯投降,朱棣还是灭了方孝孺十族,一共杀了七天,共873人。除外,还入狱、充军、流放了1000多人。

这件事情让姚广孝意识到了永乐皇帝对自己也不是言听计从,同时也看到了永乐皇帝的残忍和反复无常。他开始担心自己圆寂之后族人的安危。于是,他一方面决定继续向皇帝隐瞒自己的真实世系(见永乐皇帝的《御制姚少师神道碑》),另一方面也决定在自己的诗文中删除去所有与故乡有关的记载(见《逃虚集》)。

正因为族人的不原谅和对永乐帝的不信任,所以籍贯为福建长乐的姚广孝才会决定圆寂后归葬离故乡千里之外的长乐寺,正是看中了“长乐寺”和“长乐”名字上的相互关联,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遥念着自己的故乡和族人。

 

参考资料:

1、王鸿绪:《明史稿》卷一三四《姚广孝传》  

2、《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

3、刘凤:《续吴先贤赞》卷一《姚广孝》

4、姚广孝:《逃虚类稿》、《逃虚子诗集》、《逃虚集》

4、高岱:《鸿猷录》卷七《靖难师起》。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6、王世贞:《名卿绩纪》卷三《姚广孝传》。

7、《明太宗实录》

8、民国《相城小志》卷二《姚少师祠堂记》。

9、福建长乐《姚氏族谱》

10、《北京名胜古迹辞典》1989年版

11、《御制姚少师神道碑》

12、《宁波海州平阳关矿流年表》

13、民国《长乐县志》

作者:姚行亮(长乐市委党校讲师,长乐市郑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