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好友•抗战卫士——记长乐首占丰山村民薛茂藩的传奇人生
http://www.clskl.com 2015-11-06 08:21:23 【字号 大 中 小】
在首占镇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平洋起突”,突然耸起一座金字形小山峰,它就是丰山。丰山村就座落在山前,村中心位置建有一座民国时期风格的祠堂,青砖黑瓦,简朴庄严。墙头上有一排精美的青石雕刻,大门上方镶嵌一块花岗岩石匾,赫然题着“河东薛氏宗祠”,左右边门上也各有一块花岗岩石匾,题有“入孝”、“出悌”字样。字体遒健厚重,含蓄潇洒,给人美感,署名是林森。
林森,1868年出生于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1931年任国民政府主席,任职十二年。
一个国府主席怎么会为长乐的一个小村庄祠堂题匾呢?这可得从这个村的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叫薛茂藩。
为孙中山护灵,与林森交往
薛茂藩,1909年出生于长乐市首占镇丰山村,十七岁那一年就被其在东北海军任职的叔父带去当轮机兵。东北海军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东北奉系军人张作霖,张学良所建立并控制,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改为南京政府统辖。不久,薛茂藩也经人介绍也由东北海军转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故,灵柩暂停于香山北麓碧云寺内,林森被推举参加孙中山先生丧事筹委会,负责筹建中山陵。
1934年,长乐丰山村筹建薛氏祠堂,这时期薛茂藩随着部队正好驻扎在福州,族人就请他回来商量祠堂筹建事宜,并叫他出面请国府主席林森为其祠堂题字。他欣然答应前往索求,林森很快就为其乡村祠堂题好了字。
1936年薛氏祠堂竣工并举行进牌庆典仪式,族人又叫薛茂藩去邀请林森参加,林森因行动不便不能前往,就又题写了“万代如见”专门赠送给薛茂藩,并叫家乡族人制作成匾牌送过来,同时还安排有关人士20几人来丰山村参加庆典活动。这块匾牌原来悬挂在祠堂正厅神龛前大梁上方,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拆下来,丰山小学一个姓郑的老师就把它拉去当做乒乓球桌供学生玩,后来就损坏遗失了。八十年代祠堂重修时,村老人院又仿制了一块匾牌,悬挂在正厅前梁上,但字已不是原来林森的字,很是可惜。我们从这块匾牌题词中可以看出林森与薛茂藩的深厚友谊。
当时,有一个林森的叔辈族亲,纠集几个痞子,作恶乡里。林森有所耳闻,深恶痛绝,指示当地政府予以惩治。福州国民政府了解到薛茂藩会武功,又与林森有交往,就派他去抓捕。薛茂藩化名薛一峰,只带领十五个精干士兵前去,然后驻扎在尚干乡的祠堂内。他依靠当地村民,深入查访布控,弄清了痞子帮的住所和活动规律,一个月后正好下了一场暴雨,大发洪水,人们都躲在家中无法出门。薛茂藩半夜冒雨带领士兵直捣痞子家中,一个不漏地全部抓获。当地村民见痞子被抓,欢呼雀跃,很多村民跪在路边,焚香鸣炮,感谢薛茂藩他们为民除害。后来闽侯县有一个闽剧团还以此事编写成了一个剧本叫《抓皇叔》,到处演出宣传。
参加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番号改为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延锴为军长。此时,薛茂藩因枪法好武艺高,战斗勇敢,升任为少尉排长,还兼任部队的武术教官。
淞沪会战后,十九路军被派往福建剿共。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延锴等不满蒋介石统治,就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了“福建事变”,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薛茂藩此时已升任为少校营长,并参加了“福建事变”。薛茂藩亲眼所见,
1945年日本投降,身为国民党军队少校营长的薛茂藩就辞去军职,卸甲归田,在丰山村种田,同时创办了私塾班教本村少年认字学文化。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被村民推选为第一届村干部,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贡献。岁数大后,他就在老家安度晚年,1982年辞世,享年74岁。
薛茂藩一生历尽艰险,屡创奇迹,曾经参加抗日救亡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我想,作为长乐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