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前模范村与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
http://www.clskl.com 2014-12-09 08:28:18 【字号 大 中 小】
87年前,辛亥革命先驱、原任孙中山秘书、时任省政府委员、省农工厅厅长黄展云在营前地区创办了“营前模范农村”,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改革和建设,业绩彰显卓著,是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当时国内“乡村建设运动”三大典范之一,对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虽然历史已经过去87年,然而“模范村”范围内的几代人民依然记忆犹新,其文明风俗在乡间传承至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8月“营前模范村”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月“营前模范村”纪念馆建成并对公众开放,面积近千平方米,展出了当年黄展云建设模范村时期的实物、照片等珍贵史料,全面展示了革命先贤探索中国乡村改革与建设的历程。
在纪念馆前,长乐市诚信促进会会长林道维主持“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实践基地”、“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乡村建设研究基地”和“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会乡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营前街道办事处主任曹可代表当地党政致辞。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庄佩芬教授和营前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庆龙;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兰英和长乐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邹宗亮;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会执行副会长黄天轼和长乐市社科联主席陈爱玉分别为三基地揭牌。
10:00,营前模范村与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营前街道会议室召开,长乐市社科联主席陈爱玉主持会议。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观看了《“百年乡村 一波三折”—乡村建设的百年回顾》专题片。《黄展云研究》主编陈熙,营前模范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国新,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副所长、社学系副教授何慧丽,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潘家恩分别作《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秘书黄展云》、《营前模范农村始末及村长黄展云任职时间考》、《当代乡村建设经验总结与反思》、《中国百年乡村建设脉络梳理》等报告,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立分别作点评。
新中国走过的六十五年,正是中国农业历经周折、探索出路的六十五年。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从包干到户到如今的农业土地流转,以土地为根基的农业形态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世界在变,农业也在不知不觉的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更快、更平、联系更为紧密。靠着蓬勃发展的物流系统,产自东西南北的优质农产品,都可以轻易进入万户千家;靠着价格低廉的信息技术,远在偏僻山区的老农也可以在家售卖山货;随着人们对入口之食的更多认知与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亲身实践农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都市农夫”、“周末农夫”、“新农人”、“谷东”。
大会将以“社会参与”和“农业创新”为主线,系统总结本土性社区互助农业(CSA)和新型社会化农业自2008年至今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行业动态、热点案例与最新趋势进行深度探讨,融合“爱故乡”这一正在全国各地多形式展开的新探索,回应百年乡村建设先驱们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努力!在此基础上,本次大会继续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新视野中的新农业:
城市消费者对农业的支持,除体现在与生产者互信互惠、风险共担之外,直接投资、定制一个“自家人”的农场,正是轰轰烈烈“众筹”风潮对农业形态的新定义;
通过最为便捷的智能通讯技术,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随时传播、共享生产信息;通过积极主动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的社会监管,来实现真正的“参与式保障体系”(PGS),或许可为难以标准化的“小农经济”寻得新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古老的乡村是否还有存在价值?除类似博物馆里的文物价值,是否还可以通过开放与融合,实现生生不息、福泽子孙的活化价值?
这些,都是当下农业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也正是“社区互助农业”一线实践者与研究者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为真正体现社会参与和跨界联合,第六届全国CSA大会将与第二届中国“爱故乡”论坛及系列延伸活动同时举办。发现故乡、记住乡愁、留住乡村,只有“爱故乡”才有“新农业”!
本届大会将更有深度:在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历经11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才可以更好地思索当下与展望未来;
本届大会也将更有广度:来自大地的民谣与声音、土地的记录与思考,都将向人们呈现更为广阔与生动的多维之“农”,以唤起你我内心的真诚与参与!大地、社区、故乡……,期待您的分享,感恩您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