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长乐区社科联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浅谈长乐市郑和史迹的现状及保护

http://www.clskl.com 2015-11-16 08:31:39 来源:郑研会【字号

       

    太平港,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境内,原称吴航头、河阳港、下港、马江、下洞江。太平港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海水的冲积以及泥沙的淤塞,逐渐形成了一片坦荡的平原。据史书记载,太平港是郑和出使西洋在国内的最后一处聚舶据点。郑和每次舟师出航时,都会到闽江口长乐太平港驻泊,少则两个月,多则十个月。驻泊期间,郑和一方面集结船队、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充给养,另一方面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因此,郑和给长乐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

一、长乐市郑和史迹的现状

目前,长乐有郑和史迹遗迹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三峰塔、《天妃灵应之记》碑和漳港显应宫;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西关天后宫、文石天妃庙。其他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南山、南山寺、天妃行宫、三峰塔寺、三清宝殿、三清宝殿铜钟、太平港、首石山、十洋街、天妃宫大井石栏、洋屿云门寺、龙峰书院、御国山等。

在长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一些地方对已有的古建筑,如龙峰书院进行改造,间接地造成文物的破坏;还有一些对现有的文物,如天妃宫大井石栏并未得到妥善的安置。如何使文物保护既要照顾到发展的需要,又能使郑和史迹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提出合理的文物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二、长乐市郑和史迹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长乐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高速发展,但必须指出,文化建设特别是古迹保护却相对滞后,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从大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存在管理上的缺失。如文物保护法明确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法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由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等。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法制体系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2、保护力度不够到位。由于长乐境内的郑和史迹并没有全部被纳入保护体系,导致了文化保护资金严重匮乏,同时,保护规划不够完善,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郑和史迹如何保护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运作框架,因而文化保护部门在保护方面缺乏指导性的依据。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再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做出规划后应该将有关方案公之于众,举办专门的专家论证会,向社会公众公布设计方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适当修改,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同时,一些地方的政府还欠缺相应的监管力度,文物、建筑、规划各部门的责任未能清晰,导致了各部门之间在文物保护上的协调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物的破坏。

3、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我国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到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发展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如长乐市有关部门在郑和史迹的保护方面的宣传不多,同时,一些长期在郑和史迹附近居住的居民没有保护的意识,部分追求时尚而且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居民,拆旧建新、乱搭乱建,甚至恶意损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私搭乱建,人为破坏比较严重,导致一些郑和史迹损毁严重,无法修复。

4、文化保护人才的缺乏。相关的专业性保护人才较为缺乏,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包容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任何专业在认识上却总是有它的偏颇和局限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天文、地理、经济、民俗等众多学科门类的内容,需要众多的各类专家学者和民众共同参与才能得以诠释,这些工作并非几个人或一些人就可以胜任的。

三、长乐市郑和史迹的保护思路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政府主导和法制健全为背景支撑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文物部门适时应变和全民积极参与的良好环境。

1、完善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个人建议当地政府应牵头,组成一个保护历史遗迹的专门委员会,作为对旅游开发中的古建筑保护的负责单位,同时利用媒体、当地居民、民间环保组织组成监督群体,只有相互制约,才能使历史遗迹保护走上制度化、完善化的发展道路。

2、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一是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这篇大文章,认真做好保护、发掘,有效地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二是要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有文物法律观念、人人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氛围,确保文物保护与其他社会发展协调进步,并尽量减少发展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利用媒体、学校等进行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工作,加大公益广告的宣传,借用名人效应,对广大民众施加影响,使我国的下一代能有一个良好的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让大家携起手来保护文物古迹。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依法办理,有效保护,使得现存的文物古迹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存。

3、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都有它本身的价值,也有其历史渊源和传说,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郑和史迹也是如此。忽视历史文化、民族民间和神奇大自然自身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整理提炼,名景名点就会缺乏文化主导和精神支柱,失去持续发展活力。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文物内涵,发掘其中的史迹、人物、政事、神话,用历史名人、名事、名诗、名篇来包装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增强名气,提高吸引力,从而让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更好发挥文物部门作用。文物部门和文物工作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主动配合”要求文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到前头,主动配合城建有关部门把好基建审批关,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木已成舟时才去干预。“提前介入”要求文物部门要有一种责任在身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要针对有些部门对文物法规的不甚了解,自己提前介入,将本地的文物分布情况提供给规划部门,以便他们掌握文物资源状况,在审批基建项目时,避免破坏文物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