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长乐区社科联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http://www.clskl.com 2014-06-20 16:06:25 【字号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但在迅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等问题,其中既没包含人的城镇化的应有内涵,也没有考虑到合适的产业支撑,显然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先行先试,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列入省级示范点1个(江田镇),福州市级示范点1个(古槐镇 ),长乐市级示范点5个(漳港、金峰、江田、古槐、文武砂)。

(一)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街道)在遵循《长乐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镇乡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强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充分展现各自特色和风格,进一步明确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目前江田、古槐、金峰、漳港、营前、鹤上等6个乡镇(街道)已完成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审批。江田、古槐两镇的水、电、路等专项规划已召开意见征求会报市规划局等待批复,并已完成规划展示厅建设。

(二)逐步完善政策。制定《长乐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福州市示范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意见的意见》,从规划、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户籍和就业、金融、管理服务等8个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扶持政策。2012年,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2012年长乐市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实施意见的通知》、《长乐市关于开展“城镇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试行)》以及《长乐市开展“城镇化建设年”活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全面铺开小城镇建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三)突出产业支撑。加快推动园区发展,全面建设临空经济区,努力推动航空、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产业集聚发展。整合提升滨海、闽江口和航空港三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企业相对园区集中,园区相对产业集中”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园区。加快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增资扩产、完善产业链条等措施,持续推进纺织、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

(四)城镇功能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城镇的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事业、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成完善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供水、排水、供气、公交、绿化、电力、生活垃圾处理、通信、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积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同创”工作目标,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继续推进城乡“四绿”工程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支撑相对单一。大部分乡镇(街道)城镇化建设产业支撑相对单一,仍集中在纺织和钢铁两大传统产业上,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增长极相对单一,产业链条短,缺乏上下游产业支撑,资源消耗强度、污染强度偏大,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拉动能力弱,造成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

(二)基础配套设施仍显薄弱。部分乡镇还没有集中连片、集聚发展的初步轮廓;有的示范区规模小、示范点零星分散,品位有待提高,整体效果也有待提升;有的镇把试点工作主要精力放在镇区,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做得不够,有新房没新区、有新房没新村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建设资金普遍短缺。资金问题是困扰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各乡镇财政实力普遍有限,并且建设的项目多、投资大,仅靠自身财税收入来建设城镇化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乡镇财政收入中可支配的部分还不到一半,只能上投资相对较小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的乡镇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来筹集建设资金,但土地拍卖乡镇无权,且资金结算滞后、相关税收分成较少。虽然财政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但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来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项目实施。

(四)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一些乡镇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乡镇环境保护的管理跟不上建设发展进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污染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乡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很大程度地存在,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潜在的污染隐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有一部分乡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遭受污染。

三、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在认真遵循城乡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和完善镇街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强化规划对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按照中心城区、周边中心城区、重点镇的层次,对全市现有的18个乡镇实行梯次拓展,先易后难,形成散射形新型城镇建设格局,重点推进5个试点镇和城区中心镇建设。在此基础上,筛选产业实力强、经济总量大、吸纳人口多、基础设施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乡镇(街道)作为示范镇(街),赋予示范镇(街)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建、治安、执法、安全生产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二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重点扶持打造省级和福州市级城镇化建设试点,坚持以点带面,建成一批发展需要、群众要求、又能做好的城市综合体、商业、住宅、文化、旅游等城镇化项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口聚集、商业繁荣、保障一体”的示范点,为我市城镇化建设提供模式、积累经验。对示范点以外的镇(街),要在分阶段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立目标,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三要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要根据各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时间进度搞一刀切。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已经解决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问题,要在规范村庄建设、整治脏乱差、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民主管理上下功夫。经济条件差的乡镇,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牢加快发展的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产业发展、财政扶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薄弱乡镇、村庄对外连接通道建设,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带动薄弱地区发展。

(二)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一要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强化规划引领,鼓励和支持试点镇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建设产业功能区,并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强化工业园区作用,在做大做强纺织和钢铁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IC产业、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等城镇化发展新的支撑点,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工业企业向滨海、闽江口、航空港三大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空间融合。强化重点区域,以建设滨海航空城、首占营前新区、炎山片区、海湾新城、松下港区、中心镇区等重点区域为龙头,集中力量、全力突破,加快城镇化步伐。主要是加快滨海航空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炎山片区城市综合体、营前瀛洲片区改造开发等建设;加快海湾新城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松下港区建设发展,促进港城联动发展;加快中心镇区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二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经济。要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一镇一品”思路,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在产业相对集聚发展的江田镇,可重点发展产业园区配套型小城镇;在具备较好地理条件和商业基础的金峰镇,着力建设连接城乡的商贸物流小城镇;古槐镇则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考虑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小城镇;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乡镇,例如潭头镇,可侧重于打造成历史文化名镇。此外,要支持中心城区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建立配套生产的加工基地,开展产业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促进城镇化产业集聚。三要规模经营、资源共享。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对乡镇企业的产业重组,加强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形成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以专业化产业和人口集聚为依托,搞活流通,大力开拓城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讯、商贸、运输、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产业,为生产生活提供有效服务。充分支持科技型、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到试点镇落户,给予其在供水、供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加快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各级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投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对城镇特别是试点镇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进行倾斜,加大对试点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专项资金规模根据乡镇的实际和财力状况,在固定年限内逐年予以适当增加。试点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乡镇政府重点建设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试点镇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向试点镇延伸分支机构,在试点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推动建立城镇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并积极采取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金丰富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等融资模式,参与城镇化建设、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城镇化建设股份投资公司,建立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集体土地可作价入股。积极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适时对城镇道路、桥梁、广告、公共建筑等使用权、冠名权进行有偿出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滚动开发。

(四)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交通、邮电、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城镇延伸,做到在联合中共建、在联网中共享,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构建与城镇相接轨的农村养老、医疗、住房、就学等保障体系,健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要将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镇延伸,逐步形成城乡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二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在基本实现“即征即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政策,通过几年努力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要加强人力资源支撑。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取得职业资格认证,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法律援助等中介机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优秀人才来长乐就业和创业,鼓励外来工到乡镇就业定居,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但在迅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等问题,其中既没包含人的城镇化的应有内涵,也没有考虑到合适的产业支撑,显然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先行先试,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列入省级示范点1个(江田镇),福州市级示范点1个(古槐镇 ),长乐市级示范点5个(漳港、金峰、江田、古槐、文武砂)。

(一)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街道)在遵循《长乐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镇乡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强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充分展现各自特色和风格,进一步明确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目前江田、古槐、金峰、漳港、营前、鹤上等6个乡镇(街道)已完成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审批。江田、古槐两镇的水、电、路等专项规划已召开意见征求会报市规划局等待批复,并已完成规划展示厅建设。

(二)逐步完善政策。制定《长乐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福州市示范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意见的意见》,从规划、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户籍和就业、金融、管理服务等8个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扶持政策。2012年,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2012年长乐市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实施意见的通知》、《长乐市关于开展“城镇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试行)》以及《长乐市开展“城镇化建设年”活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全面铺开小城镇建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三)突出产业支撑。加快推动园区发展,全面建设临空经济区,努力推动航空、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产业集聚发展。整合提升滨海、闽江口和航空港三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企业相对园区集中,园区相对产业集中”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园区。加快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增资扩产、完善产业链条等措施,持续推进纺织、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

(四)城镇功能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城镇的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事业、信息网络和防灾减灾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成完善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供水、排水、供气、公交、绿化、电力、生活垃圾处理、通信、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积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同创”工作目标,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继续推进城乡“四绿”工程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支撑相对单一。大部分乡镇(街道)城镇化建设产业支撑相对单一,仍集中在纺织和钢铁两大传统产业上,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增长极相对单一,产业链条短,缺乏上下游产业支撑,资源消耗强度、污染强度偏大,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拉动能力弱,造成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

(二)基础配套设施仍显薄弱。部分乡镇还没有集中连片、集聚发展的初步轮廓;有的示范区规模小、示范点零星分散,品位有待提高,整体效果也有待提升;有的镇把试点工作主要精力放在镇区,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做得不够,有新房没新区、有新房没新村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建设资金普遍短缺。资金问题是困扰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各乡镇财政实力普遍有限,并且建设的项目多、投资大,仅靠自身财税收入来建设城镇化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乡镇财政收入中可支配的部分还不到一半,只能上投资相对较小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的乡镇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来筹集建设资金,但土地拍卖乡镇无权,且资金结算滞后、相关税收分成较少。虽然财政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但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来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项目实施。

(四)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一些乡镇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乡镇环境保护的管理跟不上建设发展进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污染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乡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很大程度地存在,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潜在的污染隐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有一部分乡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遭受污染。

三、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在认真遵循城乡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和完善镇街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强化规划对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按照中心城区、周边中心城区、重点镇的层次,对全市现有的18个乡镇实行梯次拓展,先易后难,形成散射形新型城镇建设格局,重点推进5个试点镇和城区中心镇建设。在此基础上,筛选产业实力强、经济总量大、吸纳人口多、基础设施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乡镇(街道)作为示范镇(街),赋予示范镇(街)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建、治安、执法、安全生产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二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带动。重点扶持打造省级和福州市级城镇化建设试点,坚持以点带面,建成一批发展需要、群众要求、又能做好的城市综合体、商业、住宅、文化、旅游等城镇化项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口聚集、商业繁荣、保障一体”的示范点,为我市城镇化建设提供模式、积累经验。对示范点以外的镇(街),要在分阶段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确立目标,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三要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要根据各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时间进度搞一刀切。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已经解决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问题,要在规范村庄建设、整治脏乱差、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民主管理上下功夫。经济条件差的乡镇,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牢加快发展的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产业发展、财政扶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薄弱乡镇、村庄对外连接通道建设,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带动薄弱地区发展。

(二)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一要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强化规划引领,鼓励和支持试点镇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建设产业功能区,并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强化工业园区作用,在做大做强纺织和钢铁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IC产业、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等城镇化发展新的支撑点,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工业企业向滨海、闽江口、航空港三大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空间融合。强化重点区域,以建设滨海航空城、首占营前新区、炎山片区、海湾新城、松下港区、中心镇区等重点区域为龙头,集中力量、全力突破,加快城镇化步伐。主要是加快滨海航空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炎山片区城市综合体、营前瀛洲片区改造开发等建设;加快海湾新城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松下港区建设发展,促进港城联动发展;加快中心镇区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二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经济。要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一镇一品”思路,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在产业相对集聚发展的江田镇,可重点发展产业园区配套型小城镇;在具备较好地理条件和商业基础的金峰镇,着力建设连接城乡的商贸物流小城镇;古槐镇则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考虑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小城镇;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乡镇,例如潭头镇,可侧重于打造成历史文化名镇。此外,要支持中心城区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建立配套生产的加工基地,开展产业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促进城镇化产业集聚。三要规模经营、资源共享。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对乡镇企业的产业重组,加强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形成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以专业化产业和人口集聚为依托,搞活流通,大力开拓城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讯、商贸、运输、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产业,为生产生活提供有效服务。充分支持科技型、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到试点镇落户,给予其在供水、供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加快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各级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投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对城镇特别是试点镇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进行倾斜,加大对试点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专项资金规模根据乡镇的实际和财力状况,在固定年限内逐年予以适当增加。试点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乡镇政府重点建设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试点镇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向试点镇延伸分支机构,在试点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推动建立城镇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并积极采取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金丰富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等融资模式,参与城镇化建设、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城镇化建设股份投资公司,建立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集体土地可作价入股。积极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适时对城镇道路、桥梁、广告、公共建筑等使用权、冠名权进行有偿出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滚动开发。

(四)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交通、邮电、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城镇延伸,做到在联合中共建、在联网中共享,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构建与城镇相接轨的农村养老、医疗、住房、就学等保障体系,健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要将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镇延伸,逐步形成城乡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二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在基本实现“即征即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政策,通过几年努力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要加强人力资源支撑。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取得职业资格认证,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法律援助等中介机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优秀人才来长乐就业和创业,鼓励外来工到乡镇就业定居,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五)以“三城同创”为契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契机,不断强化水土流失、青山挂白等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碧海银滩”、“四绿”工程。大力推动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系统;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强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持续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优化人居环境。二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平台,狠抓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继续推进污染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开展环境专项整治,特别要加大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加强餐饮业油烟生活噪音污染防治。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标本兼治。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由主干道向小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要创新管理观念、创新作业方式和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人性化管理。

    (选送单位:长乐市政治协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