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长乐区社科联 >> 学术研究 >> 正文

长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http://www.clskl.com 2015-01-19 08:46:17 【字号

 

  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长乐以自己的地域特色,奠定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并期待在新时期,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长乐;海丝;地位;作用

长乐是个准半岛,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西北濒江,与省城福州隔江相望;东临台湾海峡,是长江口和珠江口之间海岸线的中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长乐以自己的地域特色,奠定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并期待在新时期,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奠定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均在长乐造船,这是长乐有案可查最早的造船航海记录。从而使长乐拥有众多的造船、航海技术人才。长乐也因此别名“吴航”,简称“航”,从而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必要的地理、气候和人才的基础。

1、长乐的地理决定了长乐只能“向海而生”

长乐是一个准半岛,因为其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略成“工”字型,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西南为罗联盆地。境内山丘属戴云山脉东翼的延伸支脉。西部有大象山、灵隐墓、龙卷墓、黄晶岭,走向北东。蟛蜞山、天台岭、大寨山等为天然屏障雄峙北部。天险、大埔尾、六平、董奉诸山直贯中部,大埔尾为全境之最,天险山次之,崩山、旗山、风洞、御国诸山横踞南部。因此,路上交通不便,只能向海而行。

2、长乐的气候决定了长乐只能“向海而生”

由于长乐为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暖热湿润,夏无酷暑,冬少霜雪。长乐自然灾害以风、涝、旱灾最重。风、涝灾多由台风引起,台风虽然平均每年5次左右,但一般发生在6月到9月之间,有“六月风初、七月风半”之说。最重要的是,长乐的主导风向为东北,每年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多刮东北大风,闽江口风力更是强劲,通常五、六级,甚至七、八级以上,气候条件也适合长乐人扬帆出航。

3、长乐的水文决定了长乐只能“向海而生”

长乐水路便利,闽江横贯北境,是长乐境内最主要的河流,自黄石至梅花入海,全程约35公里。西部较大的河流有上洞江、下洞江。水域(含界内闽江)面积50.6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1.88倍,约占全省海域面积十分之一。

必须指出的是,长乐曾经拥有的“太平港”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良港。太平港原名为马江,后因郑和下西洋才改为太平港。由于太平港四周有首石、六平,鹤岭、董奉,浮峰等山环绕,形成可有效抵御夏秋季台风袭击的内港。太平港西北的上洞江和东北的下洞江均与闽江相接,形成太平港之水“两头涨”的奇特现象。太平港的船只可同时从上洞江和下洞江顺潮进出,无疑大大提高了船队通行的效率。太平港虽是潮水港,但因港内水源来自闽江,距闽江入海口尚有30公里之遥,涨潮时,海水顶推闽江水回流太平港,使得潮水港始终是淡水港,保证了船队淡水供应。

如今,太平港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但是,如今依然使用的地名,如霞洲、祥洲、泮野、洋屿等,依然可以想见当时的“一片汪洋”。这些因素促使着长乐人靠水而居,通过水路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二、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以长乐作为庞大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记录。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长乐俗称天妃碑,又称郑和碑。碑文总共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1、郑和船队开拓了海丝之路的空间领域

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舟师近3万人,先后七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之中,行程10万余里,到访亚非三十几个国家,同南洋、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揭开了世界大航海的序幕,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足迹之广,造船与航海技术之先进,都是当时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上早了半个多世纪。

事实上,郑和统率二万多庞大舟师下西洋,没有欺辱任何一个小国,没有侵占所到之国一寸土地,更没有象后来的西方探险家那样,将“发现”的“新大陆”占为已有。

根据长乐郑和碑记载,郑和下西洋中仅有三次军事行动:一是“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二是“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三是“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一次是抓捕“劫掠番商”,“犯我舟师”的海盗广东人陈祖义。第二次是反击“谋害舟师”,“生擒其王”后,又被释放。第三次是应苏门答剌国王子要求,帮助其“剿捕”“伪王苏斡剌”。郑和碑描述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

2、郑和船队丰富了海丝之路的内涵外延

长乐郑和碑文上有一段文字为“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宣德柔远”,建立世界和平秩序;二是在经济上,中外双方互有来往,互易货物,互惠互利。

据有关史料统计,郑和船队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多达164种,其中供皇室、贵族消费的奢侈珍宝类仅占十分之一,其余的都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必需的用品,如大米、木材、布匹、锡矿砂、胡椒、苏木、药材等。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曾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们的著述印证了郑和远航就是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马欢、费信、巩珍三人在各自著述中都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所到各国的物产资源情况和货物交易规则,甚至还详细记载了他们与当地直接贸易的情形。马欢的《瀛涯胜览》《序》说:“洪惟我朝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咸命太监郑和率领豪俊,跨越海外,与诸番货易。”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甚至提出一个令人叹服的新概念“经济大海”。

3、郑和船队促进了长乐的发展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要先到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二月,长则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

郑和船队的到来,让长乐开始发展商品经济和海洋经济。随着郑和舟师同去西洋的大量瓷器与丝绸,其中部分丝绸就在长乐购置,也促进了当时长乐纺织技术的发展。而且,随郑和下西洋的长乐人中有不少移居海外,这是后来长乐成为著名的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潘府乃拓地筑城,广袤仅里许,城小如珠,俗称珠城”,这是长乐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城”的出现,让长乐的政治生态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明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修建了龙峰书院。这个举措促使了长乐重新儒风蔚然,激发了长乐深厚的人文底蕴。根据史料记载,仅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这短短的27年里,长乐就出了11名进士、41名举人。由明到清,进士更是有244名之多。其中状元4名,全部产生在明朝。难能可贵的是,根据《天妃灵应之记》碑和《长乐县志》等记载,郑和在长乐还大力修建闽江边的洋屿云门寺、闽江口的文石天妃庙等庙寺。可见,郑和在长乐不仅仅恢复和发展了儒学,他同时还恢复和发展了佛教、道教等诸子百家,让长乐文化进入了一个全面复兴和繁荣的时代。

此后,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在清朝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设立闽海关,由于大型海轮进不了福州市外贸港区番船浦,在长乐营前伯牙潭设立分关即闽海关办事处。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拓展了始于汉唐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并且影响至今。

同时,长乐人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投身到中国海军的行列,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无论是位于闽江口琴江村的海军世家,还是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基础的谢葆璋、黄钟瑛等长乐籍乡亲,纷纷投身于中法马江海战、还是甲午中日战争,或者琅尾港伏击战,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条保卫国家主权的蓝色生命线。

三、再创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沿着“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长乐把握住了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的历史机遇,形成了以纺织、钢铁为主的产业集群,奠定了“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市”的基础,努力让“海上丝绸之路”真正成为了一条全球性的诚信之路、商贸之路、和平之路、共赢之路。

1、海港优势明显

长乐一直以来都是福州重要的出海港口,即便是如今,长乐港口建设方兴未艾。松下深水港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首批对台海上直航港口,松下港区建港条件优越,深水岸线约16里,可建6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是个不冻不淤的天然深水良港,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主航道13公里,水深15-25之间,可充分满足5万吨级以上船舶航行。松下港区分为松下作业区、旗山作业区、牛头湾作业区。松下作业区码头岸线长2160,可建深水泊位10个,形成通过能力950万吨:旗山作业区岸线长2130,可建1-7万吨级深水泊位9个,形成通过散杂货能力1800万吨;牛头湾作业区,现有松下7万吨级码头防波堤1200至西洛岛,再向南建设防波堤500,可形成有200多万平方米的水域和3000多米的岸线,可规划建设3-10万吨级泊位10个,从西洛岛往南再建1500多米防波堤,其以南的岸线可形成10-30万吨级泊位3个。日前,松下港区建成的有元洪3万吨级码头、元载5万吨级码头和松下7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在建设的有鑫海5万吨级码头和松下7万吨级2#泊位。

2、空港蓄势待发

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长乐机场动工培土。机场的落地,让长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乐成为省会福州的空中门户,从河港、海港时代迈步走向河港、海港、空港时代,从此“海上丝绸之路”摆脱了空间的束缚,眼光更远、发展更快、成效更显著。目前有国内外24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运营,长乐机场是福州航空、厦门航空的基地机场,中国北方地区前往东南亚的重要中转地之一。2014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机场自通航以来,始终保持空地安全事故为零的记录。

3、“七大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1994218,国务院批准长乐撤县设市,开启长乐向现代化城市高速迈进的征程。2014年,迎来20岁生日的长乐已经成长为沿海强市:目前,长乐市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以上,现有非公企业1466家(规模以上357家,规模以下1109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201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44.48亿元,其中: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9.91亿元,冶金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8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62.45亿元,财政收入47.45亿元。

20147月,习近平同志借着给福建三十位企业家回信的机会,希望广大企业家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承接着建设“海上福州”的梦想,长乐主动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以瀛洲炎山片区、临空经济区、海湾新城、首占营前新区、松下港区、综合物流园区,数字福建产业园等七大园区,依托“数字福建”产业园建设,引进国际大数据中心、“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项目,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首占营前新区定位“临江新城,魅力港湾”,打造集居住、商业、文体活动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地;鹤上物流园区规划打造物流市场、贸易酒店、仓储配送、办公信息等功能区,向社会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信息交换、金融服务、货运代理等现代化综合物流服务……

随着福州“一轴两翼”的战略布局,长乐以能拼会赢、重信守诺的精神,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纺织、钢铁两大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抢占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等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让长乐真正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2、民国二十年续《姚氏族谱》,南宋开禧元年修

3[民国] 李驹主纂《长乐县志》

4、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建省情综述•海关》

52001年版《长乐市志》